【学术笔谈】冷红 | 乡村规划教学应重视“存同”与“求异”
📣村民朋友们📣
一起来涨姿势!
小贴士
2017年6月4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和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共同举办“乡村规划教育论坛”,发布了《共同推进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行动倡议》,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并支持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工作。此外,还组织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笔谈,部分内容已在《城市规划学刊》发表。
本公众号将会转载推送笔谈受邀专家的主要观点,敬请持续关注!
转载来源
《城市规划学刊》
作者:冷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正在经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乡村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规划与设计成为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与之相适应,乡村规划教育也理应成为城乡规划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适应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乡村规划教育的核心还是教学。乡村规划教学无论在教学体系构建还是教学研究方面都存在较大的缺失,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在城乡规划教育中系统地完善乡村规划教学迫在眉睫。完善乡村规划教学,最为重要的是应当充分认识到乡村规划教学与城市规划教学的“同”与“异”,既不可否认“存同”,又要充分重视“求异”。
首先是“存同”。不可否认的是,在基本的规划原理和设计基础方面,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存在部分“同”的一面。在高等院校专业教学培养方案学时有限的前提下,应当充分依托多年来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传统城市规划教育平台优势,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组织和开展乡村规划各项教学活动,完善乡村规划教学体系,并在教学中进一步有目的地训练学生深入思考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关系,将规划视野从城市规划引导到乡村规划,再到城乡统筹,并且从注重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向社会、经济与环境结合的综合性规划转变。
与此同时,乡村规划教学应更加重视“求异”。众所周知,乡村与城市在人口规模、生产及生活方式、土地产权模式、社会治理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不同,这也意味着乡村规划与城市规划在用地类别、空间形态、设施布局、建设风貌以及规划方法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乡村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精简版或微缩版,应当充分认识乡村规划与城市规划在内容及方法方面存在的“异”的一面,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城市与乡村的比较,通过强调求“异”来强化学生对当前中国城乡规划差别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学习和掌握与城市规划不同的乡村规划理论和方法。
“求异”的重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对于乡村实际问题的直观感受和认知体验。以往建筑类工科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中来自城市的生源比例较高,城市学生对乡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实际亲身体验较少,对于乡村现实生产生活的认知也较为模糊,学生们普遍存在从“城”到“乡”认知转换的困难,认为乡村规划理论和方法学习起来没有城市规划直观。因此,教学过程中的乡村实地调研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包括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用地性质、建成环境、产业特点、社会文化、风貌特色等,通过调研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动来建立同乡村以及农民的实际联系。此外,应当重视理论课程教学中情境的创设,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和真实情境创设,将学生引入与乡村实际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例如乡村中的土地与宅基地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养老问题、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等,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乡村建设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乡村规划观念。
中国地域辽阔,除了城与乡的差异,不同地域的乡村由于社会经济及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其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乡村规划教学中的“求异”还应重视开展不同地域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作式教学,通过建设协作学习环境和建立教学联盟,共享教学资源,共同推动乡村规划教育。
END
学术笔谈系列回顾🔗
【学术笔谈】王凯 | 城乡规划教育如何适应乡村建设人才培养需求
共同推进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行动倡议书
广袤的乡村地区,在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传承至今的伟大中华文明,并为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提供了稳固的基础。然而在现代化转型中,乡村地区经历着城乡社会变迁带来的阵痛,面临着生态环境修复、历史文化传承、乡村社会发展、消除人口贫困等任务。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时代使命。
在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乡村地区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对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2008年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将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纳入城乡规划体系,2011年城乡规划学确立为一级学科顺应了新时期城乡协调发展的诉求,2014年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了“四化同步,统筹城乡”的基本原则,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关注三农问题并提出了加强乡村规划人才培养的要求。值此重要历史阶段,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必须肩负起自己的重要使命。
为此,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城乡规划学科评议组、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住建部全国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的支持下,协同各方,共同发起以下行动倡议:
一、面向乡村规划建设需求,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乡村规划教育事业,携力推进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各地协同共建一批教学实践基地,鼓励广大师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认识乡村、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同时也为更多专业人员提供在地化的交流和培训条件。
二、积极推动乡村规划理论和实践教学进入课堂,分地区搭建联合教学平台,共同探索城乡规划教育的新模式。加强高校间的合作和教学经验交流,通过联合教学、联合评图等方式,共同提高乡村规划教学水平。
三、加强多学科合作,拓展国际视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规划教育知识体系。组织编写乡村规划教材及案例库,逐步完善适应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建设。
四、以高校为主要阵地,以学会为重要纽带,创新多方参与的新型教育模式。积极推进校内与校外联动、学界与业界联动、学校与地方联动,倡导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基地结合。面向社会需求,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训,加强高校为社会培养乡村规划建设人才的能力。
让我们共同行动,携手推进乡村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和扶贫攻坚做出我们的应有贡献!
乡村规划与建设
积极分享乡村规划与建设领域的
研究成果与学术信息
欢迎联系交流:rural@planning.org.cn